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第一条城市快速环路 ——北京二环路

范励修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-04-01

新中国成立以来,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,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、修编及实施,作为全国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,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,怎样建设首都”这一重大问题。


70年来,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,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。那么,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?面对新时期、新阶段,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、新问题、新机遇?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,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、思考未来。


“北京城市故实”专题立足北京“四个中心”的城市战略定位,从城乡规划、自然资源、建筑工程、市政交通、文化生活五个方面,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(1949-1978)、改革开放后的30年(1979-2012)、党的十八大以来(2012-至今)三个阶段,讲述北京城市“故实”(注:“故实”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),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,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。


环绕北京市中心区的一条33公里的城市快速路——北京市二环路,于1992年9月全线建成,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立交控制出入的城市快速路,其建设规模之宏大、功能之完善、技术之复杂,是此前首都城市道桥建设中从未有过的。它的建成标志着首都城市道桥建设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它不但对首都的交通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,而且也为北京增添了一个新的景观,彰显了城市现代化的风貌。

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网


二环路的修建先后经历了20年的时间。


早在70年代初期,北京市结合地铁环线工程,将规划的二环路北半部,即从复兴门南起,沿北京原内城墙的走向位置,经西直门、东直门到建国门南一段修建起来,两端和前三门大街相接,构成一个环形干路,以满足市中心区交通的需求。

北京二环路北半部示意图

(图中标红部分为北京二环路北半部)

(图片来源:编辑自制)


这段道路长17公里,和地铁环线相互配合,同时建设,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全线建成。道路为三幅路形式,中间部分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,两侧为非机动车道,沿线与主干路相交处修建了复兴门等9座立交,同时修建多处地下人行通道。道路建成后,市中心区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,行车速度有了提高。但当时由于尚未明确为快速路,同时又受资金和拆迁等因素所限,全段尚有多处设平交路口,车辆不能快速连续通行。


80年代中期,随着改革开放和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,城市的客货运交通量有了急剧的增长。随着京石、京开、昌平等公路和亚运村周围一些道路的修建,城区北部和通向远郊的交通得到改善,而市中心特别是城区南部的交通拥挤阻塞现象仍没有得到缓解。为此,198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实施“打通两厢、缓解中央”和“建设二、三环快速路”这一城市道路建设战略部署。其中,关键工程是“打通两厢”工程,即按规划将二环路的南半部,即从东便门起,沿护城河的外侧,经永定门至西便门一段按快速路标准分期修建,同时按快速路标准改造二环路北半部,力争五年内建成二环快速路。


1987年8月,几千人的施工队伍陆续开赴现场,开始了东南二环路的建设。经过广大设计、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,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东南二环6公里的道路和5座大型立交,以及东南三环一段道路和5座立交的工程任务。


在东南二环路工程紧张建设的同时,开始了西南二环路工程拆迁和设计。西南二环路全长5公里,有5座大型立交,特别是天宁寺立交,设计、施工难度较大,专业配合复杂。1990年8月11日西南二环路工程正式开工,于1991年12月建成。12月7日,李鹏总理参加了工程竣工通车剪彩仪式,并作了重要讲话。


随后在1991年12月开工建设南二环工程,在不到一年时间里,建成5公里道路和4座立交。在南二环工程建设的同时,二环路的北半部改造工程也开工建设,将8个平交路口改为立交,并修建辅路, 使其达到快速路标准。


1992年9月25日南二环工程与二环路北部改造工程同时竣工。至此,一条长33公里、有31座立交的城市快速环路全线建成。

北京二环路示意图

(图片来源: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处)


二环路是城市道路网中的骨架,是城市快速路系统的组成部分,承担着繁重的交通负荷。它与多条主干路相交并与对外放射干路相连,具有快速集散市中心区交通的功能。


二环路全线设有31座立交,是7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设计修建的,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条件和对交通发展的分析,立交的形式和规模也有所不同。


复兴门立交处于长安街上重要地区,为两层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桥,其立交处理庄重、秀丽,与周围环境景观协调。

复兴门立交

(图片来源:网络)


建国门立交针对非机动车交通量大的特点,创造了机动车、非机动车分行的三层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型式。

建国门立交

(图片来源:中国桥)


西便门和天宁寺两路口相距700米,前者附近有西便门城墙遗址和大片绿地,后者地区狭窄、管线众多,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,如何选定立交的型式,既保护城墙、绿地和古树,又减少管线拆迁,是设计方案中关键问题。最终选定的设计方案具有交通功能完善、气势宏伟、环境协调的效果:蒲黄榆路口处修建立交,北有铁路与河道约束,南有建筑物影响,设计人员反复研究比较,巧妙地布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道系统,使该立交的功能完善,型式新颖美观。因形状似蜻蜓,故定其名为“玉蜓桥”

玉蜓桥

(图片来源:中国桥)


如今,二环路已成为北京城市建设现代化的标志之一。


二环路建成后,疏导了城区的客货运交通,缓解了市中心区的交通拥挤阻塞现象,方便了各条道路之间的联系,提高了行驶速度,节约了行程时间,减少了运输成本。据调查,二环路上的行车时速比一般的城区道路高一倍左右,它担负着城区三分之一左右的交通量,穿城的车辆可通过二环路分流,提高了运行效益。


二环路建成后,改善了沿线地区的环境,美化了城市景观,也为沿线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


供稿单位: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总院有限公司

注:本文原文为范励修所著《中国第一条城市快速环路——北京二环路》(发表于《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篇》(五)第五卷规划建设纵横下篇),部分有删减改动,由北京印迹编辑部综合整理

本文图片为北京印迹编辑部添加,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作交流使用,如有侵权,请联系平台删除


推荐阅读

北京第一条地铁线的诞生

建国以来的北京水源建设——修建水库和引水渠

北京地铁二号线是怎样“环起来”的?

人民英雄纪念碑:永垂不朽的纪念!

为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

时代之镜·建筑丰碑——“国庆十大工程”

人民大会堂:新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经典之作

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博物馆:传承历史 再创辉煌


您与京城,一之隔!

关注“北京印迹”平台

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

“北京印迹” 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,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,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,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。


“北京印迹”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,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、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。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,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、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,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,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

“北京印迹”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,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、热爱北京、保护北京、发展北京,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